《世界经济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加入WTO与中国对外开放
进口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双边进口需求弹性的测算
刘 瑶(东北财经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
张一平(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王孟竹(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
进口贸易自由化是中国加入WTO后的重要承诺,扩大高质量的进口贸易也是推动中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20个国家2001~2018年HS-6分位进口贸易数据和关税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双边进口需求弹性和贸易限制指数进行了估算,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福利影响进行了评估和情景模拟。研究发现,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产品平均缺乏弹性,且略低于中国整体进口需求弹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关税的减让显著提高了中国的贸易福利,样本期内无谓损失占GDP的比重下降了67.70%;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关税继续降低10%、25%、50%,则中国因贸易限制而产生的无谓损失分别下降约19%、44%和75%。文章识别了影响进口需求弹性的因素,这有利于准确预测关税减让的进口促进效应与福利变化,为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数字经济的出口质量效应研究
李亚波(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崔 洁(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文章基于中国海关数据库估算出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5850个产品的出口质量,并利用互联网基建、互联网使用、互联网企业和数字金融四个二级指标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出口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提升出口质量,且这一结果在经过反向因果、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和加入"宽带中国"作为外生政策冲击等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种提升效果会随着产品质量差异幅度增加而更加明显,并具有区域差异,中部地区和出口到低收入国家的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更为突出。然而,随着各省份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提高,数字经济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果会有所减弱。从影响渠道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产品内质量升级效应和产品再配置效应来促进出口质量提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质量的内在机制及其作用差异的理解,为中国制定有关数字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省际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徐冬阳(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刘晓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摘要:
文章以中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样本(1995~2015年),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了中国各省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每提高1%会导致内部实际汇率升值0.194%~0.243%;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具有强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经验影响上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达到了63.40%~67.49%;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可贸易品成本和生产率两个渠道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基础设施是中国实际汇率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信任影响了企业国际化吗?
汪圣国(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杜素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炳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在新冠疫情造成世界贸易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社会背景下,探究如何促进企业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文章实证考察了社会信任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区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在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两方面均显著促进了企业国际化,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了该结论的可靠性。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任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完善内部治理、提高风险承担水平3个渠道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会削弱社会信任对企业国际化的积极影响,但正式制度环境的改善则有利于正向调节社会信任对企业国际化的作用。文章的研究为政府从非正式契约环境的角度促进企业国际化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何以可能?: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罗皓文(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葛浩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新帝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强化了垄断资本主义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和掠夺,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诸多困境。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所主导的,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球经济治理,在本质上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其所遵循的治理逻辑是资本的逻辑。资本的掠夺扩张逻辑导致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将随着美国新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衰落、消亡、终结和反霸权力量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性崛起,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利益分配更加均衡的方向变革,从而最终走出困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上回应了这一困境,并在实践层面展示了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现实性。"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中,推动了治理理念与逻辑的变革,促进了新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实现了对资本的有效规制。
自由贸易协定中贸易便利化规则对价值链贸易的影响
郑 航(南京大学商学院)
韩 剑(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要: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深度贸易协定数据库,对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程序规则进行统计,实证检验贸易便利化规则深度对价值链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网络扩大,欧盟在整个贸易便利化结构网络中稳居主导地位,中国、韩国等节点的影响力逐年提升,美国、智利等节点的度中心度有所下降。这些缔约方在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的贸易便利化规则深度越高,越能促进价值链贸易发展,且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弹性显著高于最终品贸易。在六项代表性贸易便利化规则中,单一窗口、经认证经营者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通过机制检验发现,贸易便利化规则对价值链贸易的促进作用受到成员国之间制度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约束。但若成员国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贸易便利化规则会放大其贸易效应。研究表明,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与周边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规制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对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用地成本、地方政府行为与外商撤资
严 兵(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贾辉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摘要:
在服务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以及"十四五规划"指出要通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赋能双循环的背景下,文章基于2005~2017年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从外资管制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服务业开放对下游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绿地投资,服务业开放会显著提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跨国并购的概率,并且经过替换解释变量、固定其他维度固定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影响机制看,服务业外资开放提高了下游企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收益并降低了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促使企业选择跨国并购以整合国内外资源,形成新的垄断优势;基于企业、地区和东道国层面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服务业开放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效应主要体现在知识溢出吸收能力较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投资东道国为贸易自由度较高国家的企业中。研究结论从服务业开放角度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以跨国并购为主的现象提供了全新解释,是对当前"引进来"与"走出去"关系研究的有力补充,对促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服务业开放、外资管制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苏二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薛 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在服务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以及"十四五规划"指出要通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赋能双循环的背景下,文章基于2005~2017年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从外资管制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服务业开放对下游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绿地投资,服务业开放会显著提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跨国并购的概率,并且经过替换解释变量、固定其他维度固定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影响机制看,服务业外资开放提高了下游企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收益并降低了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促使企业选择跨国并购以整合国内外资源,形成新的垄断优势;基于企业、地区和东道国层面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服务业开放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效应主要体现在知识溢出吸收能力较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投资东道国为贸易自由度较高国家的企业中。研究结论从服务业开放角度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以跨国并购为主的现象提供了全新解释,是对当前"引进来"与"走出去"关系研究的有力补充,对促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贸易政策到竞争政策:国有企业国际造法的路径选择
应品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世界贸易组织讲席(中国)研究院)
摘要: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在多边、区域或双边协定中纳入专门的国有企业规则存在立场分歧。国有企业国际造法的现有方案主要依托于贸易政策框架,但是贸易政策框架本身无法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规制争议。国有企业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更是竞争问题,竞争政策更宜作为国有企业国际造法的有效路径。竞争政策的诸多特性如广泛的覆盖范围、所有制中性、全覆盖的规制体系以及建立在效果原则基础上的规制逻辑等,更加符合各方诉求,能够为达成共识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竞争政策,并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加以推广实施,推动构建以非歧视原则为基础、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国际竞争规则。